2015年10月光圈直播CEO张轶团队转战移动直播领域的缘由
<{股票配资}>2015年10月光圈直播CEO张轶团队转战移动直播领域的缘由{股票配资}>
2015年10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光圈直播CEO张轶和他的团队决定将创业项目从图片社交领域转向移动直播领域。因为图片社交的商业模式不清晰,“大家玩图片的欲望90%以上已经被朋友圈占了,剩下的10%里面又有7%、8%被微博消化掉了。”而移动直播将成为“泛娱乐链条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接受《三声》采访时,张轶向我们阐释了他理解的移动直播以及光圈直播在寻找的移动直播的模式和爆点:
1 直播是个大市场,融到钱才能拿到入场券
为什么大家都跳进直播里?一方面是大家都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都觉得有机会。说实话,虽然光圈直播现在小,但是我仍然觉得我们有机会。另外一方面,直播火很大意义上是因为直播挺有意思的。直播的创业门槛很高,如果你想做得大,它对于资金的要求、运营的要求和技术的要求都很高,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你只是做小的东西,好像也能养活自己,因为它有流水。
实际上现在对创业公司来说挺残酷的,融资能力基本上决定了将来的发展高度,可以融到钱就是牛,能够往前走,融不到钱可能就很挣扎,比较辛苦。我个人有一个感觉,实际上现在整个互联网领域里面适合投资的领域和标的不多,某种意义上来说直播这么火,也是因为没有其他可以投的,也没有其他可以炒的,没有兴奋点。
我感受很深刻,就是直播这个领域虽然热,但是其实直播的融资,我说实话特别难。融不到钱的基本上就退出了,它可能融不到钱,靠流水能活着,但是想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就是说他们退出了前十名的竞争。某种意义上来说直播领域未来可能会产生像游戏公司一样的格局,会有十家左右的上市公司,其中四到五家是市值两三百亿以上,行业巨头可能可以做到市值一千亿。
2 美女撑不起直播产业
映客11月份拿到融资,然后开始砸钱,12月份就开始发展,然后1、2月份又融了一轮,然后又猛往里砸钱,然后一个月烧了两三个亿,一下子把声势做起来了。我觉得中国移动直播发展史上,可能所有人都绕不过去两个APP:一个是17,一个是映客,这两个都是我个人觉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至于它们最后能走成什么样,这不好说。
现在整个市场上因为映客比较成功,就是从量来看比较成功,所以现在90%的移动直播产品实际上不由自主地在学映客,包括现在创业公司也好,很多大公司也好,其实都是深刻受到了映客模式的影响,包括YY模式的影响。这种就很可怕,如果90%的公司都用一种模式的话,那面临的就是极其惨烈的低水平竞争。
实际上我个人觉得只靠美女不太可能把这么大的一个产业链撑起来。直播比较复杂的一点就是它直接跟人打交道,不是技术驱动的,也不是纯粹的刷流量驱动的,能够获取新用户,但是留住用户不能简单地靠钱,必须要让这些人觉得在这上面有一些真正的收获,一定要有一些优质的大家可以参与进去的内容。
3 用互动PGC树立平台品牌
从我们公司,包括我个人来说,很希望把我们的直播平台做成一个整个泛娱乐链条上的连接者和放大器。我们认为其实所有泛娱乐的东西,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移动直播领域最重要的三个东西,一个是内容,一个是流量2015年10月光圈直播CEO张轶团队转战移动直播领域的缘由,一个是变现。那么流量从哪里来?一个是砸钱来,一种是大家因为内容来,还有一种就是因为某个特别的功能来,但是我觉得移动直播因为功能来的会比较少,主要是通过运营内容和钱来的。
直播其实是能做到跟整个泛娱乐链条上的很多环节都打通,而且有协同、放大效益的,我深信这一点。因为直播的形态、可塑性太棒了,完全可以容纳长视频、短视频,可以容纳人、事件可以做一些引爆的事情,也可以做长流水的事情,直播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像一团面,你可以塑造成王母娘娘,也可以塑造成一条狗。
我们公司一做直播就设立了首席内容官的职位,我们的首席内容官是原来《鲁豫有约》的主编,我们的内容副总裁是原来《一周立波秀》的制作人。他们两位全操作过大型的真人秀、纪录片、访谈节目,对于视频节目的策划生产有着充分的经验。我们认为电视的节目模式不能直接搬过来,必须做充分的改造,得跟直播结合起来。直播最重要的是互动性、参与感,包括非常强烈的决定感。
我们做过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播霸24小时》,我们把四个主播放到一个别墅里,每个人开直播,全天直播24小时,睡觉也得播,吃饭也得播,全都播,我们的规则也特别简单粗暴,24小时之内谁收获的礼物最多谁就是冠军,冠军再送给她一大波礼物,效果也非常好。
现在我们至少储备了四档《奇葩说》这个级别的PGC,做得很重,基本上是我们自己操持的,操盘手就是我们团队,具体的形式上有的是合作光圈直播张轶,有的是独立研发的,这里面类型不一样,有的是偏美女的,有的是偏电影的,有的是偏音乐的,有的是偏时尚的。
秀场模式有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它们愿意分配流量,力保每个直播间里都有人。但是我们的模式不一样,我愿意聚拢流量,我认为无所谓,我们做一个节目就力推十个人,这十个人把全平台的90%流量吸走了,剩下的人没有几个人看也没关系,因为这些主播真的能带来大量的收入,而且实际上我们背后还有商业逻辑在。
我有内容,然后我有高互动性,又有非常精准的定位,比如说我就做一个跟运动相关的,耐克会不会投?我觉得很有可能会投。我们合作的话我给你做上中下三种推广,大型的东西怎么做,中型的东西怎么做,小型的东西怎么做,强度怎么做,产品怎么承接,资源怎么对接,我们有一整套的系统。我们不只是做了优质的内容获取流量做爆款,其实还隐含着我们的商业逻辑和拓展合作伙伴。我们这种模式某种意义上来说,纯粹的分成上不会比YY高,但是综合来看我们是赚的。
4 在不断尝试中等待拐点到来
我们实际上是用优质的PGC,带动整个平台的UGC发展,塑造平台的品格、调性和品牌,让大家记住这个平台是干什么的,就记住头部的东西。我们一说做了这个,大家立刻明白我们是干什么的。
直播领域跟视频领域不一样,因为视频领域的内容是完全可以独立的,在任何一个平台都一样,但是直播类的大型节目,它一定是跟整个平台的调性,跟整个平台的用户适配度,包括需要从产品做承接,然后需要整个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很难割裂开。
实际上任何一个领域都有领域的拓荒者和领域的收割者,有的时候拓荒者就是收割者,但往往不是,它开拓了整个市场,但是它获取的用户并没有永久地留在那里,很多都扩散掉了。我觉得我们光圈直播的生机就这里,可能年底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接下来连着三四个大活动一下子砸出来,我们会有非常大的动静。
不能说我现在的想法一定是对的,但是我们很愿意尝试,我们投入全平台的精力和资源,包括投很多钱来尝试,万一火了呢?反正不火也死不了,直播不是很容易死的光圈直播张轶,我只要死不了,那我有可能一下子就咸鱼翻身,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我做秀场的话就永远不可能翻身,我永远干不过映客。
我个人有一个比较大胆的判断,实际上直播的竞争拐点没有真正到来,现在都是才刚刚开始。长视频大概打了七八年2015年10月光圈直播CEO张轶团队转战移动直播领域的缘由,短视频打了两三年,然后直播我估计就一两年,可能就是一年之内。到明年这个时候,江山基本已定,到时候我们如果发展起来,就发展起来了。